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音乐剧产业王国我们还需做什么?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全民经济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本土音乐剧的创演以及表演艺术教学、外国剧目引进、市场培育和商业化运作等方面在最近30年来有了较大的收获与发展,也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从文化性质而言,我国戏曲属于传统艺术,而西方音乐剧则属于现代专业艺术,两者在全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下独立发展,相互交汇。




我国音乐剧市场前景良好,但发展缓慢


(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为我国音乐剧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音乐剧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新兴发展方向,它体现了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等优点,不但符合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求,还可以满足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需要。以深圳地区为例,其文化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发展成为该地区的第四支柱产业;由深圳松雷文化艺术传媒集团打造的深圳音乐剧基地已经落户到福田区园博园,计划在此建立起大规模的剧院群,形成我国以原创音乐剧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链。由此可见,我国音乐剧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并有着发展的广阔空间,将成为我国新一轮文化消费热点。

 

(二)我国音乐剧产业化发展缓慢现阶段,我国音乐剧市场产业化程度较低,其市场繁荣程度与文化氛围难以与欧美音乐剧文化热点城市相比。

 

就以美国纽约百老汇这个音乐剧演出最频繁的地区为例,那里拥有38个剧院,几乎每天上演各种风格的音乐剧,一些经典剧目甚至可以连演10年、20年之久。比如,经典名剧《音乐之声》自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首演以来,已成为了永不落幕的传奇,在百老汇,一共演出1443场。而我国目前音乐剧市场发展比较好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与美国百老汇相比差距甚远。从资源和条件的视角考察,我国目前剧院数量太少,作品数量与上演的场次较少,制约了我国音乐剧产业化的发展及观众观赏水平的提高,客观上降低了音乐剧对观众的吸引力。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以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投入,加快我国音乐剧产业化的建设。




制约音乐剧创作和产业发展的两个瓶颈


我国音乐剧创作和音乐剧产业要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遭遇到的瓶颈很多,但其中一度创作的质量普遍不高、市场运作的软硬件发展程度不平衡,无疑是制约我国音乐剧创作和音乐剧产业健康发展之两个最主要的瓶颈,因此必须尽快寻求破解之策。

 

(一)对音乐剧艺术和音乐剧产业的认识误区


对“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的盲目迷信,投资与立项决策的主观随意、从业人员创作心态的普遍浮躁、票务营销策略的严重错位等等,都严重削弱乃至损害了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公众形象。在上述诸因素中,最根本的问题在原创创作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剧本立意落陈套,故事不动人,人物乏个性,情节少跌宕,冲突缺张力,展开无逻辑,从而导致音乐剧的一度创作在其起步之初便失去了戏剧品格和剧场趣味,其他综合元素因此无所附丽,音乐剧的整体性魅力必然大打折扣。也正因为一度创作的低水平,导致音乐剧产业链在其启动之初便出现断裂,所谓上演率、上座率、票房营销无从实现,衍生产品等后续动作无法跟进,绝大多数剧目遭到同行和观众的双重冷遇也就可想而知。业界同行渐渐认识到一度创作、特别是剧本创作的极端重要性,政府及相关制作单位采取公开征集剧本、举办剧本评奖、召开专题创作研讨会和剧本论证会等一系列措施,意在提高剧本创作的戏剧品格和一度创作的内在质量。随着音乐剧影响在我国的扩大和剧本稿酬标准的提高,必能吸引更多一流剧作家和诗人投身于音乐剧剧本创作行列。以我国戏剧艺术的深厚积累和从业者的聪明才智,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必有优秀之作涌现出来。


(二)硬件过硬,软件疲软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繁荣,需要有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强力支撑。对音乐剧艺术规律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音乐剧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培养、剧目生产的数量与质量、音乐剧产业和音乐剧市场的成熟度等等,均属于软件建设方面;而剧场和演出设施、制作条件、资金来源等等,均属于硬件建设方面。中国音乐剧市场,经过 30 年的培育已渐趋成熟。特别在中心城市,欧美经典音乐剧来华演出,多采用短档期、高票价的经营策略,因此票房业绩较好,而且培养了大批热爱音乐剧的观众,一个较为健全的票务营销系统也逐渐形成网络。相比之下,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市场现状不容乐观,除了《芳草心》《搭错车》这两部剧目演出场次超过 1000 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外,大多数剧目皆因本身的艺术质量不高而导致票房暗淡,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也无从谈起。中国音乐剧产业尚处在襁褓之中,与这一现实相联系,我国原创音乐剧的主要投资方仍是政府。迄今为止,我国公演过的原创音乐剧,80% 以上均是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制作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商业投资或官民合资,投资规模非常悬殊———小型制作约在100万元左右,大投资高达6000万元。事实证明,这些巨额投资很少能够收回成本,更无望从中赢利。




音乐剧产业新思路


(一)提升我国原创音乐剧演艺和制作水平,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建设


音乐剧主要以歌唱、舞蹈及戏剧相结合作为表演形式,要求演员与音乐剧制作人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我国原创音乐剧在作曲、舞蹈编排、剧情设计、表演等方面体现出的水平与能力,与原版经典名剧相比,相差甚远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另外,音乐剧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影响我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国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只集中极少数的戏剧学院、音乐学院及舞蹈学院,未能普及和渗透到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我国音乐剧市场发展的保证。针对当前音乐剧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从短期来看,剧团及演出公司应加强与各级艺术类高校、高职院校密切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订单式”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我国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从长远的角度看,要搞好我国音乐剧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关键还是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由于音乐剧中的歌、舞、演等三个方面技能都离不开长期的学习与训练,我国音乐剧演艺人才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从而形成我国音乐剧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




(二)强推本土音乐剧,家常菜也要吃


近些年,我国的音乐剧人和热爱音乐剧的各个演艺事业的社会团体,引进了不少国外经典音乐剧剧目来华演出,同时也搬演和原创了一些自己的音乐剧作品。不过,应该看到,从音乐剧发展的总体来讲,音乐剧演出的总量是远远不够的,离音乐剧强国的梦想相去甚远。没有量的积累,难有质的飞跃,虽然音乐剧产业的发展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说,没有形成一定量的音乐剧剧目的演出是问题的根本。

 

由于常见的音乐剧经典作品一般制作规模都比较大,同时在谈到其艺术特征时,又不断地强调音乐剧舞台美术的华丽及其视觉震撼,强调其视听冲击的魅力,好像音乐剧就必须是大制作。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小规模的演出同样可以创造出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比如,韩国的《涂鸦秀》和《乱打》,《乱打》由4个扮成厨师的演员就守着舞台上的一个假定性的厨房,用锅碗瓢盆、刀叉铲勺打出热闹的节奏,舞出了生活的常态美,就这一台“乱打”不但博得了中国观众的喝彩,还一直“打”进了美国。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音乐剧,就可以放低音乐剧生产制作的门坎,就会有许多虽然规模小,但制作精良、具有很好的艺术品位和很高的观赏价值的作品涌现出来。




大餐固然是好,家常菜也要有的吃,这是生存和赖以发展的基础。只有这样不断地积累,才可以改善创作和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创作人才和明星演员的加盟,才可以让观众天天享受艺术的盛宴。

 

(三)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发展音乐剧产业


如果把音乐剧艺术和音乐剧产业的市场化仅仅理解为演出市场的产业化还是远远不够的。音乐剧的产业化理应包含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一,对音乐剧产业自身来说,应把剧目的生产看作是一个完整流程,因此,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表导演和演出市场都是构成音乐产业的有机环节,市场化理念应当渗透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从业者之中。其二,从演出市场和商业营销来说,围绕音乐剧作品及其演出票房这个核心,通过现代文化产业理念和手段的整合与运作,尽一切可能向相关的领域辐射,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衍生产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借以实现音乐剧剧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三,从音乐剧产业的远关系来说,以音乐剧产业为依托,尽可能向远邻领域辐射,与旅游业、餐饮业、航空业、交通业形成更大的产业链,带动这些产业的共同繁荣。

 

以上不同层次,构成音乐剧市场产业化的有机系统和完整概念。其中的一些概念和环节是许多艺术家不熟悉的,有的甚至是全然陌生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发展音乐剧产业,便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总而言之,音乐剧产业千头万绪、极为繁杂,是一个环环相扣、有机衔接的整体性架构。因此,繁荣我国音乐剧市场、振兴音乐剧产业,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非但需要有全面清醒的理性认知和科学严密的顶层设计,同时更要在每一环节以及每个细小局部的实践操作中有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把创美与创收完美结合起来。

 

参考来源:《观察:我国音乐剧发展现状及困境》《我国音乐剧历史经验与新世纪对策》


责任编辑:孙一琪

校对:马英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